跳到主要内容

11 篇博文 含有标签「DeFi」

查看所有标签

· 阅读需 21 分钟
Wayne
信息

本篇原文我一开始写的是英文,以下中文是用 GPT 再加上我简单修改了一下。所以中文读起来并不会像之前写的中文一样那么顺。如果你想阅读英文的原文,可以点击这个链接

下载英文 PDF

背景

区块链的核心价值在于由其共识机制所创造的信任。

比特币作为一个点对点的现金系统而创建,其最大的成就是解决了双花问题。共识机制 PoW,工作量证明最核心的价值就是能够给交易排序,并且是在一个全世界统一的账本/记录上给交易排序,并且产生共识。这样使得每个人都持有相同的账本,而且它是完全开放和去中心化的。

共识机制的优雅设计建立了比特币的基本信任。它是一个使来自全球各地、完全陌生的用户/节点能够按照预期进行协作的系统。代币作为经济激励,确保了该系统的顺利运行。

· 阅读需 12 分钟
Wayne

Download PDF

Background

The core value of a blockchain is the TRUST it created by its consensus mechanism

Bitcoin was created as a Peer-to-Peer cash system, and its biggest accomplishment was solving the double-spending problem. Proof of Work (PoW) is used as the consensus mechanism to establish a global consensus regarding the order of transactions. Everyone holds the same ledger, and it is completely open and decentralized.

The elegant design of the consensus mechanism establishes the fundamental trust of Bitcoin. It is a system that enables users/nod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ho are complete strangers, to collaborate as intended. Tokens serve as economic incentives to ensur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this system.

· 阅读需 8 分钟
Wayne

什么是数据可用性

这个词汇你应该听到不是一次两次了,数据可用性 Data Availability 最简单的方式理解就是,对于区块链的任意数据,主网的节点能不能获得这个信息,这个区块链里面的交易信息是否是完全对所有人公开透明的?

传统(一体式)的区块链模型,交易的执行和存储都是在主网,就像以太坊,但是大家发现这样太贵了。你让全世界几万个节点去处理你那一笔 10 U 的交易,确实是有点奢侈。

但是没办法,区块链的特点就是这样,就是要大家一起来处理才行,不然有些交易就会出问题。那这样一分钟之内也处理不少交易啊,而且还贵。

记住,一定要记住,交易贵的最核心原因就是让几万个节点去一起做一件事情:验证这笔交易。

· 阅读需 11 分钟
Wayne

如果你之前看过 Layer2 的文章 那你大概知道数据可用性对于区块链来说至关重要。数据可用性就是说,数据是否存在链上,是否是区块链 Global state 的一部分,如果不是,那就是存在链下,那么数据的安全性可能就无法得到保证,但是能够节省区块链很大的资源,提升处理交易的能力。

如果数据不存在区块链,但是同时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数据的验证来保证安全性呢?

客户端验证

首先你需要理解,你作为一个个人在使用软件的时候,你就是客户,所以装在你电脑里的软件就是客户端。比如你想打游戏,那你就要下载一个游戏客户端。那从哪里下载呢?一般是从游戏公司的服务器,他们是干服务的,所以他们那边是服务端。

那客户端和服务端有什么区别吗?对于一个游戏来说,什么东西应该放在客户端什么东西应该放在服务端来处理呢?

不影响游戏平衡核心数据的内容,比如说图像显示的质量,是放在客户端,让你的显卡处理的;核心的数据,比如说你放一个技能对面掉多少血;你跟对方交易分别有多少钱等这些内容是放在服务端。

· 阅读需 11 分钟
Wayne

Crypto 里面的借贷协议

借贷协议是 DeFi 里面最基础和最好理解的协议。协议提供一个或者多个池子,指定支持的 Token,存币的人赚利息,借币的人抵押获得流动性。

只不过对于不同的借贷协议来说,各个环节的设计可能不同。比如支持的币种类别不同,质押率不同,池子与池子之间的风险关联不同,清算的逻辑不同等等。

当然除了这些小的设计上的差别,还有一些做的是准许型的借贷协议,比如做 Crypto 吸储然后在现实世界放贷的 Goldfinch。名头很大,A 轮 a16z 就领投共融资 2500 万美元。只不过很可惜到目前为止新闻有报道出来的就有两笔不良贷款,一个是贷给肯尼亚的摩托车公司 500 万美元,还有一笔是贷给房地产科技公司 Stratos 700 万美元。

还有一类区别比较大的借贷协议,是无需许可的借贷协议,这里特别是指支持的 Token 不需要需要,理论上可以支持所有币的借贷。比如支持资产分级的 Euler Finance,就满足了长尾资产的借贷需求。这里具体是说,比如你发了一个币,叫做 YGB (一个币),然后你如果希望 YGB 能够在 AAVE 或者 COMP 上借贷使用,你也能抵押你的 YGB 借出来 USDT,那么你需要 AAVE 或者 COMP 社区投票通过之后才可以,但是在 Euler 上就不需要。当然,到了实际操作层面,Euler 对资产做了分级,同时抵押率也会比较高。但是不幸的是,这个项目在今年三月份被盗了。

· 阅读需 19 分钟
Wayne

新加坡 2049 结束了,在微信群/朋友圈也看到了几个小作文。大部人总结的大约都是一个比较悲观的态度,的确在会场也只能看到交易所钱多大赞助,其他的项目相对而言都比较没有那么隆重。

刘能

大家讨论的主题无非是 热闹/狂欢,但是悲观。具体的项目方面,Layer1/2,支付,RWA,Infra/安全服务等等诸如此类。其实这些没什么好说的,很多人也讨论过了。

今天写这个主要想聊聊以太坊怎么样才能到一万美金,或者说以太坊能够到达一万美金的支撑是什么?给大家也给自己充值一波信仰。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新的机会?

明年减半,加上比特币/以太坊 ETF 得到批准很有可能是下一轮(如果有牛市)的重点发动点这个事情相信很多人已经知道,所以就不多说了。

· 阅读需 17 分钟
Wayne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

你喜欢的明星发了明星的纪念卡,明星的粉丝都愿意去买这个纪念卡,纪念卡的数量有限,每年发一定数量,不是一次性发完卖完,而且每个卡都有出厂日期。每个纪念卡都镶上了两克白银,并且纪念卡上还能写字。

以上这个背景应该都能看懂吧?

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总结一些关于纪念卡基础的属性:

  • 总量有限,但是流通的数量是逐渐增加的;

  • 纪念卡有基础价值,即使明星黄了也能够把卡上镶的两克白银拿出来给卖了;

  • 卡上能写字,明星留言了之后会让卡变得珍贵更值钱。

一开始的时候市场上都在炒作这个明星卡,甚至给明星卡赋能说有卡能换跟偶像见面吃饭的机会,能换演唱会的门票,而且不限次数。

这个卡的价格就被越抄越高。(当然,我们假设明星不会糊)

· 阅读需 10 分钟
Wayne

今天跟同事聊天聊到了 UST,Luna 还有 Anchor。其实这是一个挺俗的话题,也有很多文章都分析了。

我一直没有非常非常仔细地看所谓的机制,今天大概看了一下,好像没有什么机制,没什么特殊的也没有什么能称得上精妙的地方。

先分享一个之前跟 cx 组织打交道的历史故事。

2/

大概是两年前,朋友给介绍了另外一位朋友,另外一位朋友呢,又介绍了另外一位朋友认识

中间过程呢反正就不多说了,币圈这种所谓朋友啥的都挺扯淡的

重点是 最后的那位朋友呢,知道我是做“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有一天就突然跟我说要聊聊。

没好意思拒绝就答应了,说是有合作。

· 阅读需 21 分钟
Wayne

今天想简单聊一聊 Token 的 Value Capture,就是币的价值问题。

首先说明啊,这个话题包含的内容非常之光,Token 的经济学设计也可以包含诸多问题,所以几乎不可能把这个问题说的清楚。因为这两天跟朋友,包括自己也看了一些相关内容,就想着整理一些文字出来聊聊。

主要的内容包括

  • Token 到底有什么意义?

  • 一个协议的 Token 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

  • 协议到底需要不需要 Token?

  • 为什么有些协议很棒,但是币越来越不行?

  • 其他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Token 到底有什么意义?

其实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挺难回答的。我记得几年前瑞士金融的一个监管部门最早发过一个关于 Token 的分类,把 Token 分成了:

  • 证券型 Token,Security

  • 效用型 Token,Utility

  • 支付型 Token,Payment

发展到今天,当然所有的 Token 依然可以套用上面这个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但是实际上社区可能更加偏好于将 Token 分类成:

  • 治理型 - 用于项目治理投票的 Token

  • 效用型 - 作为项目运转的关键元素,具有分红、质押、收益等权利

  • 储藏型 - 如比特币,慢慢被作为一种另类投资资产/大类商品

  • 所有权 - 随着 DAO 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协议开始强调协议的社区所有,去中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把关于项目的所有决策、收益等权利都赋予 Token 持有人

把 Token 强行做分类分析等意义不大,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行业,信息、创新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找出共同点,抓取市场情况/协议行为的特征值可能更能描绘出未来的发展路线。所以我这里就不尝试做出一个所谓的分类标准,而转为只是将一些共同点/特征值提取出来分享。

今天有社区的朋友问:”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代币化是否真的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区块链技术是否是一次人类社会激励模式的变革?”

首先还是之前说的那句老话,这个问题真的太大了,很难回答。“生产力” 和 “生产资料” 应该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而这两个概念有些过度抽象。我个人觉得如果非要套用这些概念,Token 应该只是和分配体系有关,而和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无关。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提高更多的在于科学技术的提升,而分配体系影响激励体系,激励体系进一步影响对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从而间接但很大程度地影响效率。

但是区块链技术可能的确能够影响生产资料,而且是现在以及未来社会的最重要生产资料之一:数据。数据保存的时间范围以及历史数据的获取是最直观的例子。区块链账本技术的历史数据保存和唯一性改变了数据这个生产资料的性质,然后进一步影响上层对数据的使用加工。

但是我一直觉得“永久存储”这个概念不应该过多被强调,没有什么是永久的,太阳也有自己的寿命,连爱情也都不是永久的😊。

回过头来说 Token 改变了分配机制,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在生产资料基础上加工后产生的回报的分配机制。所以 Web3 强调的是所有权,这个所有权包括任何一个个体产生的内容以及在内容基础之上的收益所有权。

你写了一首歌,以 NFT 的形式存在你的账号中,资产本身就是一个凭证所以确定了这首歌的所有权。在此基础之上的商业行为就更好确定收益也该给你。

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看任何一个协议/项目的 Token 价值所在:

Token 是否深刻影响着生产资料的分配?

Token 是否深刻影响着生产资料基础之上获得收益的分配?

Token 的价格/价值来源

上面我提的两点,最终决定的是一个项目/协议的链上价值。在下面我又把 Token 的价格表现(直接用了价格,而不是价值)分成了三个组成部分:

  • 链上 - 就是 Token 的经济设计和激励设计

  • 链下 - 包括比如赛道、团队等信息(如这团队靠谱这样的判断状态)

  • 市场情绪 - 短期内对价格影响最大的因素

Token 的价值

链上状态

链上状态包含了大家常说的 Token 经济学模型设计。我们其实可以把决定项目关键参数等大量的投票治理机制都归类到生产资料的分配逻辑中去,而协议的分红或者回购销毁则都属于在生产资料之上产生收益的分配机制。这两点共同组成了 Token 的经济学模型最重要的部分,而这些机制最终形成成熟的项目链上基本面数据。

具体的投票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对协议的控制 - 决定协议的核心参数

  • 对协议的控制 - 决定协议的部署方向

  • 对协议资产的控制 - 协议拥有资产的支配权利

GameFi/DAO 组织协议中的 NFT 资产,以及所谓的国库存储资产的如何使用,一般都会通过投票决定,这些都属于一个协议的生产资料分配方式。如 Uniswap 拥有大量的属于国库资产的 Uni,Maker 中借贷抵押清算等关键数据的决策,Ribbon 属于协议的资产等。

生产资料本应是最重要的元素,但是实际上生产资料能够对 Token 的价格在中短期内能够带来的价格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十分有限。更重要的是,这些生产资料的决定一般来说对于普通用户影响十分有限,甚至导致非常多的普通用户根本不在乎这些投票决策。另外一个治理投票对 Token 价格(显得)没有多大影响的原因在于,大量的项目都处于早期阶段,这些项目本质上压根就没有什么东西好决策的。为了让社区感觉 Token 有价值,只能强行给 Token 赋能,让用户感觉持有 Token 真的能够左右协议未来的发展,Token 真的有价值。但是实际上协议未来的发展连项目方可能都没想明白怎么干,又怎么可能交给用户呢?

除了通过生产资料带来的治理给 Token 赋能之外,在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收益分配则是看起来更加实际可行的选择。一般来说成熟成功的协议都会有 Token 的现金流收入,如果没有也会说自己未来会有(更多的情况)。用户在协议基础上参与摩擦产生的手续费,或者是协议本身的收益都是这些资金的源头。项目一般采用:

  • 回购/销毁

    • “实打实”地减少项目 Token 的流通盘
  • 分红

    • 持有赚取收益

现在主流的项目还会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锁定 Token 的流动性,获取协议分红的权利,同时协议的收入还会对项目 Token 进行回购。这类最典型的项目包括 CRV,SUSHI,ALPHA。CRV 通过锁定 CRV 能够获取协议的收益,同时还能加强参与 Cruve 流动性提供的收益。SUSHI 锁定后获得 xSUSHI,xSUSHI 代表了平台收益的索取权利。ALPHA 也是一样锁定后获得 xALPHA,xALPHA 拥有协议收益的分红权,并且还拥有其他业务产生的收益:Alpha Launchpad 等。

这样的做法是目前非常可行,并且也证明有效。但是基本是所有项目都来模仿这些做法,很多时候直接抄并不行的原因在于:

  • 回购的 Token 是哪儿的?如果本来就没参与流通,那回购也是个寂寞

  • 赚取的收益很多时候也是以 Token 的形式给用户 - 饮鸩止渴

既然说到这里,就多说两句为什么现在很多之前所谓的 DeFi 蓝筹项目死气沉沉的,其中以 Uniswap 为典型代表。Uniswap 其实并没有任何回购、分红等机制。没有这些机制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在于监管风险。因为一旦涉及到回购或者分红就可能会被列入证券的范畴。这些 DeFi 蓝筹,或者说「古典 DeFi」不行了的很大原因肯定是市场热度不在了。大家对于这些项目的认知都基本清晰,如果没有特别明确显著的持有收益,大量用户是不太愿意继续持有的,更何况持有意味着机会成本。这个圈子变化的那么快,那么多机会都在外面,何必要将资金被占用在这些已经没有那么性感的项目上呢?

这个就是后面要讲的,现阶段对于资产价格影响最大的还是市场情绪。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项目有稳定的营收,并且能够稍微给 Token 一些赋能,故事总归是会回来的,只是时间长短罢了。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古典的 DeFi 项目强调的都是 TVL,协议锁仓值,或者协议锁仓值与市值的比值。锁仓其实是一个非常泛的概念,甚至有时候根本无法准确的体现出一个协议中包含的价值到底是多少:

  • 锁仓可能有投资人贡献的大量资产

  • 锁仓有大量非流动性资产,如协议自己的 Token

而锁仓值/市值,本质上资金的利用率。不同的协议很难放在一起对比,所以这个比值也经不起细细推敲。同样的资金量,交易所的营收肯定要比钱包/ DeFi 协议好很多。交易所中的资金首先都是交易所管理,用户的所有行为基本都必须要对这些资金通过交易所的服务来流转/交易,任何摩擦都是交易所的收入。

但是钱包,去中心化钱包来说,用户使用资产更多的是和其他协议进行交互,实际上并没有和钱包本身有过多的交互,因而这样的交互产生的摩擦/流转,收入基本上落入了 ETH 矿工(交易手续费)和各个协议中去。

这里再说一下,未来钱包这个的中间键至关重要。而且方向上一定是要增加用户资产和钱包本身的互动,将用户的资产摩擦交易行为都放在内部,这样才能够提升单个用户的价值,增加营收。这其中最可观的一个业务方向之一可能就是 Web2.0 很火的推荐业务。你想像一下,你去银行 APP 买理财,你是一个一个理财产品看一遍,还是直接买对方推荐的产品。

链下状态 这部分的价值其实是最难让普通用户捕获的。核心原因在于信息的不透明性。这部分信息包括项目的团队,未来的发展计划,团队的状态,工作模式、流程、效率等。

这些内容一般来说都会在早期投资(私募)阶段体现出来,而且更多的是通过聊天沟通的形式。一般投资人很看掌握这些消息。

一个优秀的团队往往能够决定一个协议的价值下限。当市场很差,甚至项目出了问题时,团队的不同往往决定了投资人和项目的不同命运。

当然在公开市场上,这些基本信息的适当营销行为也能够增强普通用户对于项目的了解和信心。

市场情绪

承认市场情绪对 Token 价格的影响最大是一件既痛苦又兴奋的事情。

痛苦的地方在于,如果市场情绪是最大的推动力,那么也就意味着币这玩意儿没什么基本面,或者压根不靠基本面。说好听点叫做市场情绪,说难听点其实就是『泡沫』+『价格操纵』。

回想一下 DeFi 刚刚获得时候,市场上的文章都是 DeFi 乐高、相比传统金融的更高效、蓝筹有无限潜力。后来 dYdX 又开始说去中心化衍生品是一个巨大赛道,甚至是行业未来。MEME 就不用说了,一个让人着迷让人疯狂的玩意。再到 NFT、Loot、碎片化、SocialFi、DAO、Web3。

而兴奋的地方在于,既然还是要靠讲故事,要么这个行业完全就是个骗子行业,要么真的就是处于很早期的阶段。前面是不是骗子真的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但是如果你在看这个文字,那大概率你不会觉得这是个骗子行业。那剩下的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了。

最后说两句

前几天 Tencent 出了一个两位程序员的事情,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我能够部分体会那种想法。我们可能每个人,大多数都还是普通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我们都只能平平无奇,庸庸碌碌的过完没有多大意义的一生。就好像“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去”一样,意识到这一点,工作、生活最终都是为了那点口粮,以及现在大多数人追求的物质上的快乐奔波,值得吗?是否有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去做呢?

大多数年轻人可能不光是心理上是躺平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个躺平的状态。说到这里我其实想到的是那些所谓“画大饼”的想法,我其实一直不觉得“画大饼”有什么错。

为什么一个人有理想有抱负,我们都知道不应该嘲笑而应该尊重。但是一个公司有理想有抱负就是骗人的,是画大饼是为了剥削员工想出来的手段呢?

如果可以,哪个少年不梦想着改变世界?

一个人总要相信点什么。我喜欢这个行业和很多喜欢这个行业的人一样,因为它足够新,足够开放,有足够的机会让你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懒惰在很多行业可能真的不能成为没有一番作为的借口,但是在 Crypto 行业,虽然运气的成分更大。但是懒惰大概率是能够成为做的不好的借口,这一点对于个人或者公司都一样。

说的有些发散了。关于 Token 的经济学确实很难讲清楚,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了。

· 阅读需 21 分钟
Wayne

本文比较长,一共七个部分:

  1. 通俗的方式理解 zkrollup 和 optimistic rollup
  2. Plasma 的简单历史
  3. 数据可用性
  4. 派系之争 op
  5. 派系之争 zk
  6. Immutable X
  7. 结论

1. 通俗的方式理解 zkrollup 和 optimistic rollup

侧链是一条链,二层协议没有链。侧链也是链,所以有节点,有共识机制,有存储板块,有区块。二层协议不是链,所以没有节点,没有共识机制,没有区块的概念。

Layer 2 没有区块的概念其实,也没有节点,也不需要共识机制,所以在 Layer2 方案的区块浏览器上,其实看不到区块的。现在去看 Arbitrum 的浏览器,还有一个 Bk,Block,仔细看看每个区块其实就是每个交易,具体请看截图。Layer 2 的运营者只负责把交易排个顺序然后拿去处理。而区块链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交易的排序工作。